网站首页  部门概况  学工动态  通知公告  思想教育中心  就业指导中心  党建工作  学生资助管理服务中心  心理健康中心  下载专区 
mg娱乐电子游戏网站 学工部
心理健康中心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心理健康中心>>正文
 

作为社会个体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心理疾病?
2021-11-26 16:26   审核人:

结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心理健康素养十条(2018版)给大家普及一下,希望对大家正确认识心理疾病会有所帮助。

一、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应该是健康的。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受到身体健康的影响。所以我们都要重视心理健康,知道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二、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当前的社会现象是,很多人不愿意主动求助,认为去见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就代表自己有精神心理疾病;认为病情严重才有必要就诊;认为寻求他人帮助就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担心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看法等。其实求助于专业人员既不等于有病,也不等于病情严重,相反,往往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更能够积极求助,他们更勇于面对问题、主动做出改变、对未来有更乐观的态度。积极求助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也是负责任、关爱自己、有智慧的表现。出现心理问题可求助于医院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工机构等。求助的内容包括:寻求专业评估和诊断、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等。

三、抑郁焦虑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评估,积极治疗

抑郁症和焦虑症都是常见的心理疾病。如果情绪低落、失眠严重、兴趣减退或者丧失、精力缺乏、有悲观厌世的感觉、出现一系列的躯体症状持续两周以上,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减轻,有可能患上抑郁症。抑郁症可导致精神痛苦、学习工作效率下降、无法正常生活,甚至悲观厌世。抑郁患者具有较高的自杀风险,需要及时防范。焦虑症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并伴有心跳加速、手抖、出汗、尿频等症状,严重是会出现惊恐障碍。公众要提高对自身情绪健康的觉察能力,及时寻求科学的评估方法,尽早求治,防止问题加重。抑郁症、焦虑症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两者相结合而治愈,及时治疗有助于降低自杀风险,预防复发。

四、服用精神类药物需遵医嘱,不滥用,不自行减停

药物治疗是针对许多心理疾病常用而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精神类药物种类繁多,药物在用量、适用范围与禁忌、副作用等方面各有特点,精神类药物必须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得自己任意使用。某些药物的滥用可能会导致药物依赖及其他危害。在用药期间,要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反馈给医生,尊重医生的要求按时复诊,听从医生的指导进行药物类别及用量的调整。在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后,应继续听从医生的用药指导,不可急于停药。自己任意调整药量甚至停止用药可能带来病情复发或恶化的风险。药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其表现和程度因人而异,应向医生沟通咨询,切不可因为担忧药物的副作用而拒绝必要的药物治疗。

五、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作为心理老师,我们都会要求学生动起来,通过运动来改善症状,获得更好的自我效能感,但是,很多学生坚持不下来,甚至认为这没有作用。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和益处。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不仅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运动有助于平静情绪、缓解焦虑,运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更为有效。运动的方式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选择,动起来就会有作用。

六、要理解和关怀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视,不排斥

很多心理疾病患者不愿意去治疗,不敢让身边的人知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担心被歧视。人们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的恐惧和排斥很多是出于对疾病的不了解。实际上,精神心理疾病在得到有效治疗后,可以缓解乃至康复。因此,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经过有效治疗,症状得到控制后,可以承担家庭功能、工作职能与社会角色。把患者排除在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工作环境之外,是不必要的,也是不恰当的,会为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新的压力。对于能够维持工作能力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为其提供适当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利于病情的好转和康复。我们都应该给心理疾病患者更多的理解和宽容,不歧视,不排斥,可以的话给予一些温暖的关怀。

七、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不逃避,不消极

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人们会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缓解。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减压方式看起来当时能够舒缓心情,但弊大于利,是不健康的减压方式,例如,吸烟、饮酒、过度购物、沉迷游戏等方式。虽然当时可能带来心情的缓解,但是也会带来更多的身心健康和生活适应的问题。通过学习科学有效的减压方式可以更好的应对压力,维护心身健康。

第一,调整自己的想法。找出导致不良情绪的消极想法;根据客观现实,减少偏激歪曲的认识。

第二,积极寻求人际支持。选择合适的倾诉对象,获得情感支持和实际支持。

第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采用适量运动和健康的兴趣爱好等方式调节情绪。判断什么是科学的减压方式,主要是看这种方式是否有利于更好的应对现实问题,是否有利于长远的心身健康。

八、改变对精神疾病的认知态度

要把精神障碍当成普通疾病,理解坚持治疗,恢复社会功能的重要性,相信精神疾病是可以治疗的。对于精神障碍患者而言,他们首先是害怕,怕周围的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后歧视自己,而周围的人则怕患者危及自己。周围的异样眼光,给患者造成了极大压力,阻碍了他们正常就医,回归社会,恢复社会功能。实际上,精神障碍(包括失眠、抑郁和焦虑障碍)其实就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这些病就像高血压、胃肠炎一样普通。它的病因大多来自于大脑神经递质的功能失调及外界的心理压力。要学会科学和正确认知精神疾病,按照精神科医生的要求安心治疗。

九、消除一些“误区”,真的很重要

心理疾病是可以预防的,要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要掌握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看病真的不丢人,有心理困惑需要周围人的支持,大胆的告诉身边的亲人、朋友,大胆的去寻求帮助,接纳是康复的基础;很多心理疾病患者会因为病耻感拖了很长时间,等来进行心理治疗时已经相当严重了。如果能早点到相关心理卫生机构进行测评检查,对心理障碍的治疗就会更及时有效。所以,家属不要以“病耻感”来回避对患者的治疗,越早确诊和治疗,只会对患者的身体和生活越有利;有些病人肯来看病,却不肯吃药,以为和医生聊两句就能好。从专家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焦虑、抑郁、失眠,如果自己能调整过来,一般不会到医院来看病。如果自己不能调整,医生也不可能用三言两语就让其精神障碍好转。所以只要患者症状达到一定的医学临床诊断标准,就应该按医学程序治疗。然而,客观现实是患者不愿意吃药,或吃一段时间就停药,从而造成病情加重或反复,用药的时间就得进一步延长,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要知道精神疾病用药都是要一段时间的,甚至长达几年;有的人吃精神药物,甚至只是安眠药,旁边的人看了就会说别吃,吃了会‘变傻’。其实,国内精神类的药物基本都是紧跟国际标准,其安全和疗效性都有相当高的保证,绝不可能导致吃药变傻这么严重的后果。很多人不理解,特别是刚开始失眠、抑郁的人,把精神类药物当成毒药,生怕吃多了有问题,事实上,服用精神类药物原则上不会造成心、肝、肾等大的损害,只是因人而异有些小的副作用而已。所以,一定记得,要按照精神科医生的医嘱来,这才是康复的关键。


                                                        来源:福建中医药大学心理健康中心网站


关闭窗口


通知公告
学工动态
我校召开2022-2023学年第二学...
我校召开鄠邑校区学生工作会...
我校召开学工系统思想作风纪...
大学生心理健康系列讲座——...
心理健康中心举办 “大学生危...
心理健康中心成功举办“心心...
学工部、团委党支部全体党员...
我校召开2022届毕业生就业工...
心理健康中心召开疫情期间线...
让党旗高高飘扬在疫情防控第...

版权所有:mg娱乐电子游戏网站 学生工作部(处) 中国-西安含光路65号 邮政编码:710068     备案号:陕ICP备05001582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