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理论学习 -> 课程思政理论 -> 正文

“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发布日期:2023-10-24   来源:   点击量:

秦晓华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08-10 11:05

摘要: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建设“大思政课”的重要抓手。但目前存在教学主体尚未广泛调动、教学载体尚未有效整合、教学方式尚未深化创新、教学机制尚未普遍建立等困境,无法适应“大思政课”建设的需求,亟须进一步改革创新。在“大思政课”理念指导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要增强大使命、树立大格局、拓宽大视野,通过建好“大师资”、搭建“大平台”、开展“大活动”、构建“大机制”,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大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习近平多次就思政课改革创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这一重要论述凸显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深入分析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困境,探寻破解之道,对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思政课”建设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提出新要求

 

建设“大思政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理念。这一新理念强调,思政课“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其实质是强调思政课的实践性,核心要义是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实践性是思政课的内在属性,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实践性的直接体现,是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的重要抓手。因此,在“大思政课”理念指导下的思政课改革创新,内在要求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

1. 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要增强大使命。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培养什么人”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大思政课”理念指导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根本目标。一方面,落实立德树人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国家的前途命运,“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3](P653-654)。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遵循‘知’‘行’辩证统一规律的必然要求”[4]。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丰富教学资源,拓宽教学渠道,改进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升政治素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另一方面,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教育都必须培养能够推动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社会发展的人。具体而言,新时代的思政课就是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必须聚焦这一根本目标,切实履行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行为塑造等多重功能,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持。

2. 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要树立大格局。“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5]建设“大思政课”正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这个“总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这就要求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要关照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把思政课实践教学置于大世界观与大历史观之中,确立大格局。从横向上看,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要树立大世界观,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以大视野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既回答好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聚焦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理性看待外部世界,认清自己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从纵向上看,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要树立大历史观,把中国的悠久历史、生动现实,变成鲜活的思政课素材,有机融入实践教学。利用丰富的历史资源,挖掘典型的历史事件,以“四史”教育为重点,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复现历史场景,以沉浸式的体验,带领学生回到历史“深处”,来到历史“现场”,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激发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厚植爱国情怀,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3. 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要拓宽大视野。“思政课之‘大’在于多维时空协同育人,即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实践场所打通学段、打破隔阂、打穿内容、打透过程,使‘大思政课’具备‘实践的宽度’。”[6]这就要求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要破除思维局限,坚持系统观念,整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提升育人效能。一要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一方面,要树立整体思维,把思政课实践教学置于整个思政课程体系,打破几门思政课之间的界限,整合教学资源,整体设计教学大纲,明确课时要求,纳入培养方案,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把思政课实践教学置于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打通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壁垒,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思政化,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二要坚持校内校外相结合。打造校园实践集成平台,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挖掘校内体验岗位,融入思政元素;广纳社会资源,拓宽思政课实践教学场域,倡导构筑学校、社会、家庭协同育人体系。三要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发实物资源,组织参观访问,让学生走进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切身感受中国历史、中华文化的精神和力量;利用虚拟技术,引入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打造全方位、全覆盖、多层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网”,“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从‘传统’转到‘现代’,从‘网下’走到‘网上’”[7]。

 

二、“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困境

 

自“05”方案实施以来,实践教学就被正式纳入思政课建设体系,成为思政课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的改革更加强调实践向度,要求突出实践教学,全面提升育人效果。经过多年努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喜人成绩,规范性不断增强、教学内容不断深化、教学资源不断丰富。但结合“大思政课”建设的新要求来看,思政课实践教学仍存在教学主体参与度不够、教学平台融合度不够、教学形式创新不够,教学机制协同不够等问题,无法适应思政课之“大”的需求,亟须加速改革突围。

1. 教学主体尚未广泛调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8],全社会都要承担育人责任。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一门参与性强、辐射面广的“大课程”,需要充分调动校内外各类育人主体积极参与,才能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就现实情况而言,校内外的育人主体均未广泛调动起来。一方面,校内育人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思政课教师存在认识不够、能力不足的问题,或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倾向,或社会经验不足,无法组织高质量的实践教学;辅导员队伍存在专业意识弱、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虽然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但是无法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专业课教师热情不高,只关注专业实践活动,尚未发挥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作用。另一方面,校外育人主体存在缺位。首先,教育主管部门监管不够。尽管教育部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学分、课堂形态、组织方式、组成结构等作了明确规定,但在实际监管中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对实践教学疏于检查。其次,社会主体参与不够。社会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大课堂”,在教育资源供给、外部条件保障等方面尚未发挥有效支撑作用。最后,部分家庭主体置身事外。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但是当学生进入高校后,部分家长基本放弃了教育主体责任,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合力出现裂缝。

2. 教学载体尚未有效整合。思政课实践教学载体是指承载并传递思政课实践教学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的一切教育活动形式。从实践的空间维度看,思政课实践教学载体形态主要包括:课堂实践平台、校园实践平台、社会实践平台和网络实践平台,各类教学平台有效整合,才能满足思政课实践教学需求。就现实情况来看,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融合度不高。一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体系不健全。部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仅重视校园实践平台和社会实践平台建设,不重视课堂实践平台和网络实践平台建设,导致平台规模有限,无法满足全体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空间需求。二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各平台资源挖掘不深。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广泛存在于各个领域,只有深入挖掘才能找到相互之间的联系,形成实践教学资源库。目前,各类实践资源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支撑教学内容;资源彼此分离,缺乏整合;实践环节重复,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导致实践教学同质性高,实践效果浮于表面。三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联动不够。四类实践平台尽管空间域不同,但育人目标一致,应该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目前,四类平台相互割裂,课堂实践与校园实践“各自为政”,校园实践与社会实践“貌合神离”,网络实践“孤军奋战”,无法形成由浅入深的实践教学“发展链”。

3. 教学方式尚未深化创新。教学方式是指教学方法的活动细节,是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活动状态,表明教学活动实际呈现的形式。[9](P714)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包括研讨式、感悟式、体验式、践行式等。理论上,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但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等问题。第一,重“形式”而轻“实质”。部分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采取“走过场”的态度,只讲形式到位,不讲实际成效,仅以校园文化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取而代之,存在形式主义倾向。第二,重“参观”而轻“参与”。“实践教学有两点基本要求:一是重在让学生参与;二是要围绕思政课课程内容来进行。”[10]获取体验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所在。但是仍有部分实践教学或者只在封闭的课堂中完成,或者只流连于参观、围观和旁观,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很难激发情感,磨炼意志。第三,重“传统”而轻“创新”。随着网络技术的更新迭代,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方法引入高校课堂。在课堂革命百花齐放的今天,部分思政课教师或固守传统理念,仍然坚持传统的参观、考察、写报告;或尚未掌握新技术,无法开拓实践教学虚拟空间,难以对大学生产生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4. 教学机制尚未普遍建立。健全的机制建设、顺畅的机制运行是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建设是一个体系,主要包括管理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等。经过多年努力,思政课实践教学已经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但是仍然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首先,管理机制不畅通。对内“多头管理”问题突出,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处、团委、宣传部、教务处等多家主体职责不清,未能形成协同一致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随意性和自发性;对外联动机制缺乏,无法与政府、社会、家庭保持顺畅沟通,难以争取实践教学资源和实际支持。其次,保障机制不完善。经费保障不足,实践教学从课堂走向社会,从现实走向虚拟,经费使用大大增加,但专项经费落实不到位;质量保障不足,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不规范,出现娱乐化、形式化、表面化问题;学分管理较为松散,过程质量管控不严,随意给分现象突出,存在搭便车现象。最后,评价机制不健全。评价标准片面,重知识性考查,轻价值性和能力性考查,未能全面考核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单一,重结果考核,轻过程考核,未能形成多元的评价体系;评价对象不完整,重考核学生,轻考核教师,未能充分调动教学主体的积极性。

 

三、“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出路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面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和困境,必须以“大思政课”理念为指导,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好“大师资”,搭建“大平台”,开展“大活动”,构建“大机制”,努力开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新局面。

1. 大师资:多元主体协同。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1]“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个主体参与,不仅要充分发挥高校师资队伍的核心作用,还要广泛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协同配合,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共同演奏实践育人的“交响曲”。

一是建强思政课实践教学专职队伍。思政课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导力量,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和能力,确保实践教学富有成效。首先,转变思想观念,厘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延展到实践场域的教学样态,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纽带”[12],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价值。其次,夯实理论根基,开阔学科视野,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升华实践活动的理论意义。最后,强化社会实践锻炼,通过亲自参与、善于总结,积累实践教学经验和资源,提升实践教学能力。二是壮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兼职队伍。首先,整合校内实践育人力量。辅导员、班主任、团学组织和专业课教师都承担着实践育人任务,可以整合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参与力量。在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实训活动时,增加立德树人价值目标,与思政课教师相互协同,发挥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共同总结实践教学成果,实现各方共赢。其次,建立校外兼职教师队伍。选聘理论专家、时代楷模、行业先锋、英雄模范等成为实践教学校外导师,建立校内外专兼结合的实践队伍,共同指导实践教学。校外兼职导师以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实践经验,现身说法、现场教学,能够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最后,还要加强家校联系,引导家长通过家风、家训建设,让学生参与家庭劳动,培养劳动精神。

2. 大平台:多维时空融合。“大思政课”视域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立体的教学体系,既需要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也需要历史资源与现实资源,在时空的不断融合中发挥育人作用。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平台的共商共建,实现实践教学资源和教学价值的共享。

一是健全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加强课堂实践和网络实践平台建设,实现全员覆盖,破解思政课实践教学困境。课堂实践既紧密联系理论,又便于学生参与,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础。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开展经典阅读、主题研讨、情景模拟等活动,注重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体系、感性体验与理性分析相融合。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最大增量”。高校可以利用技术赋能盘活思政课,提升实践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建立实践教学数字资源库,分享基本知识,展示优秀案例,开展在线答疑;建立数字化模拟实验室,开发虚拟仿真项目,打破时空限制,创造沉浸式体验。二是深入挖掘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推进社会资源课程化,建立思政课与社会现实的对接机制,提炼社会资源育人价值,将鲜活的现实素材引入思政课堂;深入挖掘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政元素”,设立校内思政课实践教学体验岗位,丰富思政课校园实践平台;开发历史资源、红色资源和文化资源,建设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拓宽思政课社会实践平台。三是加强思政课实践平台相互联动。思政课实践教学要紧紧围绕几门思政主干课程内容展开,理论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决定了实践教学的融合性。深入分析几门思政主干课程的内在逻辑,把握课程定位,找准重点难点,然后根据课程特点做好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制定整体的教学大纲,选择合适的实践平台,从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做到不重复、不缺项,发挥四个平台的各自优势,加强平台间的相互协同,增强实践育人合力。

3. 大活动:多样形式并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具有多样性,不同形式具有不同功能。“大思政课”视域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根据不同的实践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一是注重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专业特点,把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走向生活,利用各种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通过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增强价值辨析能力;通过参观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专题实践基地,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通过专业实习实训,培养奋斗精神和工匠精神;鼓励学生走进革命烈士纪念馆、党史教育实践基地等担任讲解员,深入了解党的苦难辉煌,厚植爱党爱国情怀;鼓励学生走进社区、福利院等场所,从事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活动,培养社会服务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等。二是注重实践教学形式的创新性。“当代青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13](P13),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信息接受方式,充分借助新技术、新手段,创新教学形式,增强实践教学的亲和力。利用线上学习资源,改变授课方式,打造“翻转课堂”;利用虚拟技术,打造数字实践平台,开展沉浸式实践教学。

4. 大机制:多重制度统筹。制度化、规范化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成熟和完善的标志。在“大思政课”理念指导下,不断完善管理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行稳致远的制度保障。

一是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14]。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组织也需要校内校外的通力合作。对内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领导小组,由校领导牵头,教务处、学生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多部门协同,明晰各自职责,层层抓好落实;对外联系相关实践单位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搭建协调工作平台,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增加合作互动。二是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加强质量监督,成立专门的质量检查机构,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学分落实情况、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完成情况以及考核方式和考核结果的合理性,确保教学质量;加强经费保障,设立思政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健全安全保障,确保实践教学安全有序。三是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坚持教师考核与学生考核相统一,建立教学准备、教学参与、教学效果相结合的教师评价体系,以及实践形式、实践过程、实践成果相结合的学生评价体系;坚持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统一,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参与态度和表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成果转化,把优秀成果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坚持知识性考核与能力性考核相统一,不仅要注重学生提交的实践成果是否正确,还要考核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提升,最终帮助学生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1).

[2][5][8][11][14]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3]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4][7] 汤志华,廖青清.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1).

[6] 杨增岽,赵 月.善用“大思政课”:深刻内涵、时代价值与建设理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5).

[9]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0] 石书臣,曾令辉.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21,(6).

[12] 蔡文成,张艳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逻辑关系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1,(7).

[13]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30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

秦晓华,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0年度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研究”(Hnjg2020ZD-5)、2022年度海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负责人涂刚鹏)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