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网
首 页
中心动态 招聘信息 优秀毕业生 就业政策 就业指导 服务指南 中心概况 职业测评
 
中心动态
中心动态
通知公告
 
 
中心动态 首页 >> 中心动态 >> 中心动态 >> 正文
学院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报告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1-03-02        浏览次数: 次 

目录

学校概况 1

第一篇  2020届毕业生基本情况 3

(一)学院(部)构成 3

(二)生源构成 5

(三)民族构成 6

第二篇  2020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分析 7

一、就业率 7

二、就业流向 9

(一)就业去向分布 9

(二)就业地区类型分布 10

(三)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11

三、就业质量分析 13

(一)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 13

(二)毕业生薪资水平及满意度 14

(三)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15

(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15

(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评价 16

第三篇 2021届毕业生就业意向与期待 17

(一)毕业生行业及职位期待 17

(二)毕业生就业薪资期待 18

(三)毕业生就业决策影响因素 18

第四篇 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举措 19

第五篇 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路 21


 

mg娱乐电子游戏网站创办于1954年,原名西北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mg娱乐电子游戏网站,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六所体育高等院校之一,原直属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体委),2001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是国家体育总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院校,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陕西省拟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现有校本部、沣峪、邑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300余亩。目前在校本科生8200余人,硕士研究生1100余人。学校现有9个学院(体育教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运动休闲学院、武术学院、健康科学学院、体育经济与体育管理学院、艺术学院、体育传媒学院、足球学院),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部、继续教育学院、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学校与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共建中国竞走学校,与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共建中国掷球学院,省队校办跆拳道、拳击、空手道、小女排、蹦床队及田径、散打等项目运动队。

学校拥有2个一级学科和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其中体育学为陕西省一流建设学科。与上海体育学院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现有20个本科专业,涵盖了文、理、经、管、教、医、艺7个学科门类,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出6万余名体育师资、教练员、运动员和体育科研、体育新闻、体育经营与管理专门人才。学校同25个国家和地区50余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学校现有教职工832人,其中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 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优秀教师、陕西省师德标兵等15人。国家体育总局系统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技先进工作者3人,国家体育总局系统先进工作者2人,陕西省省级优势学科项目负责人、陕西省省级特色学科项目负责人、陕西省高校“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青年骨干等7人,享受“三秦人才津贴”2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

学校拥有国内一流的教学、科研和训练场馆,设有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新闻实验中心、语音实验中心、计算机实验中心;现有国家体育总局运动技术分析与技能评定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中心基地、陕西省高校体育法学研究基地、陕西省体育产业研发中心、陕西省全面建身与健康研究院等多个省部级研究机构。图书馆是西北地区体育科学文献信息中心,总藏书79万余册。

mg娱乐电子游戏网站师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秉承“严谨创新,团结拼搏”的校训,坚持“笃学重教,造就人才,服务体育,福佑人民”的办学宗旨,高举旗帜,凝心聚力,追赶超越,锐意进取,朝着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体育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一篇  2020届毕业生基本情况

(一)学院(部)构成

2020届共有毕业生2149人,分别分布在8个学院和1个研究生部,其中本科毕业生1979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92%,毕业研究生170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

从表中可知,男生共有1369人,占总人数的63.7%,女生共780人,占总人数的36.3%,男女比约为1.76:1。其中五个学院和研究生部的男生比都超过50%,分别是体育教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运动休闲学院、武术学院、运动与健康科学学院。

1-1  2020届不同学历毕业生学院别统计

学历

学院别

总体

男女比例

男生所占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人数

本科

毕业生

体育教育学院

455

21.17%

378

77

4.91:1

83.08%

运动训练学院

612

28.48%

474

138

3.43:1

77.45%

运动休闲学院

120

5.58%

100

20

5.00:1

83.33%

体育经济与体育管理学院

107

5.74%

47

60

0.78:1

43.93%

武术学院

78

2.31%

68

10

6.80:1

87.18%

运动与健康科学学院

115

5.13%

67

48

1.40:1

58.26%

体育传媒学院

208

11.27%

77

131

0.59:1

37.02%

艺术学院

284

13.01%

77

207

0.37:1

27.11%

合计

1979

88.34%

1288

691

1.86:1

65.08%

毕业

研究生

研究生部

170

11.66%

81

89

0.91:1

47.65%

合计

2149

100%

1369

780

1.76:1

63.70%


涉及16个本科专业(方向),13个硕士专业(方向)。本科毕业生人数超100人的有6个专业(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舞蹈学专业、表演专业、播音与主持专业)。本科专业涵盖新闻学、经济学、心理学、艺术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研究生专业涵盖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管理学、应用心理学等学科门类。



1-2  2020届研究生各专业毕业人数

序号

专业

毕业研究生

比例

人数

比例

1

课程与教学论

1

0.59%

0

1

0.00:1

2

应用心理学

4

2.35%

0

4

0.00:1

3

体育人文社会学

27

15.88%

11

16

0.69:1

4

运动人体科学

6

3.53%

5

1

5.00:1

5

体育教育训练学

68

40.00%

28

40

0.70:1

6

民族传统体育学

8

4.71%

7

1

7.00:1

7

体育管理学

8

4.71%

4

4

1.00:1

8

体育艺术学

5

2.94%

0

5

0.00:1

9

运动康复学

11

6.47%

4

7

0.57:1

10

体育教学

19

11.18%

15

4

3.75:1

11

运动训练

9

5.29%

6

3

2.00:1

12

社会体育指导

3

1.76%

1

2

0.50:1

13

运动医学

1

0.59%

0

1

0.00:1

小计

170

100%

81

89

0.91:1

1-3  2020届本科各专业毕业人数

序号

专业

本科毕业生

比例

人数

比例

1

经济学

37

1.87%

18

19

0.95:1

2

特殊教育

42

2.12%

34

8

4.25:1

3

体育教育

413

20.87%

344

69

4.99:1

4

运动训练

612

30.92%

474

138

3.43:1

5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85

4.30%

70

15

4.67:1

6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78

3.94%

68

10

6.80:1

7

运动人体科学

35

1.77%

26

9

2.89:1

8

运动康复

42

2.12%

34

8

4.25:1

9

休闲体育

35

1.77%

30

5

6.00:1

10

新闻学

40

2.02%

13

27

0.48;1

11

应用心理学

38

1.92%

7

31

0.23:1

12

市场营销

34

1.72%

16

18

0.89:1

13

公共事业管理

36

1.82%

13

23

0.57:1

14

舞蹈学

162

8.19%

25

137

0.18:1

15

表演

122

6.16%

52

70

0.74:1

16

播音与主持艺术

168

8.49%

64

104

0.62:1

小计

1979

100.00%

1288

691

1.86:1

(二)生源构成

2020届不同学历阶段的毕业生来自全国29个省市区(港澳台除外),共有2149人,其中省内生源有1197人,省外生源共952人,人数较多的省份是陕西省(1197,55.70%)、山西省(178,8.28%)和甘肃省(138,6.42%)

1—4 2020届毕业生生源地分布统计

生源地

毕业研究生

本科毕业生

总体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省内

陕西

92

54.12%

1105

55.84%

1197

55.70%

省外

山西

22

12.94%

156

7.88%

178

8.28%


甘肃

7

4.12%

131

6.62%

138

6.42%


山东

9

5.29%

110

5.56%

119

5.54%


湖北

4

2.35%

69

3.49%

73

3.40%


河南

15

8.82%

62

3.13%

77

3.58%


新疆

2

1.18%

44

2.22%

46

2.14%


内蒙古

1

0.59%

36

1.82%

37

1.72%


宁夏

3

1.76%

36

1.82%

39

1.81%


河北

4

2.35%

31

1.57%

35

1.63%


浙江

0

0.00%

29

1.47%

29

1.35%


江苏

4

2.35%

28

1.41%

32

1.49%


安徽

4

2.35%

25

1.26%

29

1.35%


湖南

1

0.59%

22

1.11%

23

1.07%


辽宁

0

0.00%

20

1.01%

20

0.93%


北京

0

0.00%

11

0.56%

11

0.51%


江西

1

0.59%

9

0.45%

10

0.47%


青海

0

0.00%

9

0.45%

9

0.42%


四川

0

0.00%

8

0.40%

8

0.37%


黑龙江

0

0.00%

6

0.30%

6

0.28%


福建

0

0.00%

6

0.30%

6

0.28%


广东

0

0.00%

6

0.30%

6

0.28%


重庆

0

0.00%

6

0.30%

6

0.28%


海南

0

0.00%

4

0.20%

4

0.19%


云南

1

0.59%

3

0.15%

4

0.19%


上海

0

0.00%

2

0.10%

2

0.09%


广西

0

0.00%

2

0.10%

2

0.09%


贵州

0

0.00%

2

0.10%

2

0.09%


天津

0

0.00%

1

0.05%

1

0.05%

合计

170

100.00%

1979

100.00%

2149

100.00%

(三)民族构成

2020届共有少数民族本科毕业生65人,占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3.28%,分别来自16个少数民族。人数较多的是回族和满族。汉族本科毕业生1914人。

2020届共有少数民族毕业研究生4人,占毕业研究生总人数的2.35%,分别是回族1人、苗族1人、满族1人、土家族1人。



1-5  2020 届少数民族毕业生人数统计

第二篇   2020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分析

一、就业率

截止2020年11月30日,各学院(部)就业率详情见下表:

2—1 2020届毕业生各学院(部)就业率统计

学历层次

学院

毕业人数

就业人数

就业率

本科

毕业生

运动与健康科学学院

115

92

80.00%

运动休闲学院

120

94

78.33%

体育传媒学院

208

134

64.42%

体育教育学院

455

252

55.38%

体育经济与体育管理学院

107

81

75.70%

艺术学院

284

223

78.52%

武术学院

78

62

79.49%

运动训练学院

612

220

35.95%

小计

1979

1158

58.51%

毕业

研究生

研究生部

170

138

81.18%

总计

2149

1296

60.31%

2—2 2020届本科毕业生各专业(中类)就业率统计

各专业(中类)就业率

本科毕业人数

本科就业人数

本科就业率

经济学类

37

27

72.97%

教育学类

42

34

80.95%

体育学类

1300

659

50.69%

新闻传播学类

40

26

65.00%

心理学类

38

27

71.05%

工商管理类

34

26

76.47%

公共管理类

36

28

77.78%

音乐与舞蹈学类

162

129

79.63%

戏剧与影视学类

290

202

69.66%

合计

1979

1158

58.51%


2—3 2020届硕士毕业生各专业(中类)就业率统计

各专业(中类)就业率

硕士生毕业人数

硕士生就业人数

硕士生就业率

教育学

1

0

0.00%

心理学

4

3

75.00%

体育学

133

107

80.45%

体育

31

27

87.10%

临床医学

1

1

100.00%

合计

170

138

81.18%


2—4 2020届毕业生各性别就业率统计

各性别就业率

本科毕业人数

本科就业人数

本科就业率

硕士生毕业人数

硕士生就业人数

硕士生就业率

毕业人数小计

就业人数小计

就业率小计

1288

715

55.51%

81

63

77.78%

1369

778

56.83%

691

443

64.11%

89

75

84.27%

780

518

66.41%

合计

1979

1158

58.51%

170

138

81.18%

2149

1296

60.31%


2—5 2020届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人数和就业率统计

二、就业流向

(一)就业去向分布

按照就业去向分布具体分析如下表。

2—6 2020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分布统计

各毕业去向分布

本科就业人数

各分部占比

硕士生就业人数

各分部占比

就业人数小计

各分部占比

地方基层项目

5

0.25%

1

0.59%

6

0.28%

自主创业

11

0.56%

0

0.00%

11

0.51%

国家基层项目

12

0.61%

1

0.59%

13

0.60%

出国、出境

15

0.76%

1

0.59%

16

0.74%

应征义务兵

55

2.78%

0

0.00%

55

2.56%

升学

63

3.18%

5

2.94%

68

3.16%

不就业拟升学

65

3.28%

0

0.00%

65

3.02%

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

95

4.80%

12

7.06%

107

4.98%

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

200

10.11%

36

21.18%

236

10.98%

其他录用形式就业

700

35.37%

82

48.24%

782

36.39%

待就业

756

38.20%

32

18.82%

788

36.67%

合计

1979

100.00%

170

100.00%

2149

100.00%



(二)就业地区类型分布

在已就业的1157名本科、硕士毕业生(不含升学、出境、自主创业、国家基层项目) 中,按照就业地区类型分布具体分析如下表。

2—7 2020届毕业生就业地区类型分布统计

就业地区类型分布

本科就业人数

各分部占比

硕士生就业人数

各分部占比

就业人数小计

各分部占比

直辖市

27

2.63%

5

3.79%

32

2.77%

省会城市

590

57.56%

74

56.06%

664

57.39%

计划单列市

17

1.66%

2

1.52%

19

1.64%

地级市

204

19.90%

33

25%

237

20.48%

县级市

37

3.61%

4

3.03%

41

3.54%

150

14.63%

14

10.61%

164

14.17%

合计

1025

100.00%

132

100.00%

1157

100.00%



在已就业的1157名本科、硕士毕业生(不含升学、出境、自主创业、国家基层项目) 中,有905人在西部就业,占就业总数的78.22%;有143人在东部就业,109人在中部就业。

2-8 2020届毕业生就业地区东西中分布统计


在已就业的1157名本科、硕士毕业生(不含升学、出境、自主创业、国家基层项目) 中,留陕西省就业822人,占总就业人数的71.05%;到山西省就业39人,占总就业人数的3.37%;到山东省就业37人,占总就业人数的3.20%。

2-9 2020届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三)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2020届已就业的1157名本科、硕士毕业生(不含升学、出境、自主创业、国家基层项目) 按照就业单位性质具体分析如下图。










2-9 2020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统计

就业单位性质

本科

硕士

合计

就业人数

占比(%)

就业人数

占比(%)

就业人数

占比(%)

毕业生总人数

1979

170

2149

就业人数

1027

130

1157

机关

6

0.60%

2

1.54%

8

0.71%

高等教育单位

3

0.30%

24

18.46%

27

2.40%

中初教育单位

160

16.08%

22

16.92%

182

16.18%

医疗卫生单位

12

1.21%

4

3.08%

15

1.42%

其他事业单位

42

4.22%

23

17.69%

65

5.78%

国有企业

30

3.02%

0

0.00%

30

2.67%

三资企业

2

0.20%

0

0.00%

2

0.18%

其他企业

396

39.80%

31

23.85%

427

37.96%

城镇社区

1

0.10%

0

0.00%

1

0.09%

其他

343

34.47%

24

18.46%

367

32.62%

合计

1158

100.00%

138

100.00%

1296

100.00%

三、就业质量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

为更好地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对2020届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按各专业就业人数的30%比例为抽查对象进行电话访谈,其中72.71%的学生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

具体样本分布如下表:

2-10  2020届毕业生各专业抽样调查人数一览表

序号

专业名称

已就业人数

满意现工作占比

1

休闲体育

25

70.00%

2

体育教育

218

79.45%

3

公共事业管理

28

83.33%

4

市场营销

26

88.89%

5

应用心理学

28

66.67%

6

播音与主持艺术

108

67.58%

7

新闻学

26

70%

8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62

71.43%

9

特殊教育

34

75%

10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69

76.92%

11

经济学

27

60%

12

舞蹈学

129

60.47%

13

表演

94

56.67%

14

运动人体科学

26

100%

15

运动康复

39

66.67%

16

运动训练

220

70.67%

17

研究生

138

86.96%

小计

1297

72.71%



(二)毕业生薪资水平及满意度

对我校2020届毕业生的薪资水平进行了电话访谈,随后对数据进行统计,本科毕业生在3000-4000元占比最多,毕业研究生的薪资在4000-5000的占比最多,毕业研究生的薪资在4000以上的要多于本科毕业生,详情如下图所示:


 2-11 2020届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的薪资状况(单位/月)

      在薪资满意度方面:2020届本科毕业生对薪资满意的占67.21%,毕业研究生对薪资满意的占69.57%。


 2-12   2020届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对现工作的满意度状况调查

(三)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在调查的2020届的毕业生中,65.09%毕业生毕业以后的工作与他们在学校所学专业相关,其中本科毕业生的专业相关度为65.55%,毕业研究生的相关度为60.87%。对不相关的原因进行询问,最后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2-13   2020届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专业不相关原因调查

   


(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能够比较真实地反应毕业生的质量,进而可以全面地反映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对用人单位进行跟踪调研,对于完善我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100家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表现满意情况问卷调查如下图所示:94%的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感到很满意或比较满意。




 2-14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评价


(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评价

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能力评价如下图所示:其中用人单位认为本校毕业生的“适应能力”(21.50%)、“社交能力”(19.35%)和“专业技能”(18.18%)这三项素质比较强;而“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组织能力”则相对较为薄弱,需进一步加强。

 2-15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评价


第三篇  2021届毕业生就业意向与期待

(一)毕业生行业及职位期待

2021届毕业生就业意向与期待调查问卷中,学生意向较高的行业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3.76%)和“教育、卫生和社区工作”(16.83%)。

3-1   2020届毕业生就业行业意向调查

在就业职位意向的选择上,学生意向较高的是“体育工作人员”(25.03%);“教学人员”(24.15%);“公务员”(23.08%)等。

 3-2   2021届毕业生就业职位意向调查


(二)毕业生就业薪资期待

对我校2021届毕业生就业薪资期待进行调查,其中4000-5000元以上占比最高,其次是5000元以上,具体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

 3-3   2020届毕业生就业薪资期待

(三)毕业生就业决策影响因素

根据对2021届毕业生问卷调查反馈,其中影响毕业生就业决策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有“薪酬福利”(27.85%)、“单位所在地”(16.45%)、“与所学专业相关度”(26.58%)。





3-4  2021届毕业生就业决策影响因素



第四篇 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举措

一、领导重视,认识统一,全员参与

校党委与行政高度重视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落实“一把手”工程作为就业工作坚实保障。全年共召开三次校级层面就业工作会议,一次党委专题会议,制定目标任务,研究具体措施,推进工作落实。各学院(部)积极响应,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当前就业状况,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从夯实责任、全员参与、研判分析、“线上+线下”校园招聘、就业帮扶多渠道整合就业资源,初步形成全员抓就业的工作格局。

二、积极联系,主动对接,完善就业工作体系

去年以来学校聚焦就业工作难点、重点,找准突破点和增长点。开展线上线下大型招聘会2场,中小型专场招聘会30多场,参会用人单位400余家;提供岗位约7800余个,岗位供需比接近1:3.4。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学校简化毕业生离校手续,通过传真、邮寄等方式畅通毕业生工作签约手续,做好毕业生就业咨询、政策解答及服务保障等工作,广泛应用“互联网+就业”“线上+线下”新模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就业政策和指导服务等信息的精准推送,做到协议就业应签尽签、灵活就业应减尽减;对于离校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按照国家规定将户口、档案在学校保留两年,并为落实单位的毕业生按应届生身份及时办理就业手续。

三、实施责任包干,做好特殊毕业生就业帮扶

各学院(部)已形成“学院领导+辅导员+专业教师(导师)”责任包干促就业工作模式,建立相关制度文件。针对建档立卡等困难群体毕业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就业意愿,做到“一生一策”动态管理和分类指导,2020届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率100%(除继续考研外),其它特殊群体毕业生也基本实现充分就业。

四、认真落实“百日冲刺”十大专项行动各项任务,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参军入伍

学校积极宣传动员毕业生积极参与“百日冲刺”各项就业行动;宣传解读新就业政策,引导毕业生报考 “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国家、地方项目5名毕业生被新疆阿克苏地区招录为公务员;鼓励毕业生踊跃参军,今年我校超额完成征兵指标,共有89名学生光荣入伍,其中47人为应届毕业生。

五、督促有方、保障有力、追赶超越局面初现

一份安排,九份落实。为了更好的推进我校就业工作落实落细,校领导多次深入各学院(部),调研、督查并指导就业工作,召开就业工作专题座谈会,推进相关工作落实落细。为进一步提升我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鼓励全校教职工积极参与就业工作,学校出台了《mg娱乐电子游戏网站毕业生就业工作奖励办法》,在学校办学经费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将就业奖励列入专项经费,充分体现了校党委与行政对就业工作的有力支持。各学院(部)围绕就业,追赶超越的局面初步显现。

第五篇  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路

一、落实“一把手”工程,夯实就业工作根基,强化就业育人实效

各学院(部)领导要进一步落实责任、落实措施,要完善“领导主抓 全员参与”就业工作格局,要把毕业生就业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各学院(部)党政负责人是就业工作第一责任人,辅导员要切实承担起责任,落实具体任务,通过举办就业主题、政策形势讲座、榜样示范引领等多种形式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毕业生逐步转变就业观念,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主动投身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

二、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就业服务工作,拓宽就业渠道

要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校园招聘会、专场宣讲会,回访用人单位和开拓就业市场,挖掘校友资源,拓宽就业信息渠道,精准推送岗位信息,建立高质量实习就业基地,打通实习与就业之间壁垒。

三、细化全员促就业的工作机制

夯实“学院领导+辅导员+专业教师(导师)”责任包干促就业工作模式,日常就业教育和指导服务工作要延伸至一年级或二年级学生,每学期针对低年级学生要开展就业意愿调研并形成分类指导,帮助他们认清就业形势,找准自身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四、健全毕业生就业统计机制和核查机制

开展就业统计工作中要严格落实教育部“四不准”要求,方式方法上要精细化。学生处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认真核查,校领导也将会对各院(部)就业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于就业工作滞后的院(部)进行通报、约谈,出现重大纰漏进行问责。

五、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和就业总结的宣传工作,加强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援助

积极转变工作职能,从单一指导向指导与服务并重转变。做好“一年两征”毕业生入伍工作,多举措支持毕业生考研再深造,鼓励有意愿毕业生攻读第二学士学位。毕业年级辅导员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毕业生的思想状况和就业状况,对家庭困难、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准确掌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少数民族、身体残疾等毕业生情况,建立帮扶台账,做到“一对一”精准帮扶。学生处就业中心要进一步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制度,大力宣传国家和各地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对于就业创业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典型,以多种形式宣传推广。



 

版权所有:mg娱乐电子游戏网站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地址:西安市含光北路65号   办公电话:029-88409790      传真:029-88409790      邮编:710068
     技术支持:西安博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Baidu
sogou